六福集團(00590.HK)公布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全年業績公告 收入及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分別為117億港元及14億港元 建議末期股息為每股各0.55港元 全年合共每股1.1港元

財務摘要

    • 全年收入增加32.5%至約117億港元
    • 香港特別行政區[1]及澳門特別行政區[2]市場的同店銷售增長[3]為+42.0%,而中國內地[4]市場則為+40.1%
    • 經營溢利增加32.1%至約16億港元,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則增加36.9%至約14億港元
    • 建議末期股息為每股0.55港元,全年共派股息每股1.1港元,派息比率為46.4%
    • 於2022年3月31日,本集團於全球共有2,809間店舖,淨增長為443間

截至3月31日止年度
2022 2021
千港元 千港元 按年變化
收入 11,737,803 8,861,335 +32.5%
毛利 3,233,827 2,632,315 +22.9%
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 1,392,364 1,017,335 +36.9%
每股基本盈利 2.37港元 1.73港元 +37.0%
每股末期股息 0.55港元 0.50港元 +10.0%
每股特別股息 - 0.50港元 不適用
每股全年股息
1.10港元 1.50港元 -26.7%

 

(2022年6月28日)─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本公司」)(股份代號:00590.HK)董事會(「董事會」)欣然公布本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統稱「本集團」)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回顧年度」)之全年業績.在低基數效應、零售氣氛恢復良好及黃金銷情暢旺下,本集團於回顧年度的收入增加32.5%至11,737,803,000港元(2021年:8,861,335,000港元),而黃金產品毛利率因漸趨正常化而下調,總毛利因此增加22.9%至3,233,827,000港元(2021年:2,632,315,000港元)。受惠於營運槓桿的改善,經營溢利增加32.1%至1,643,224,000港元(2021年:1,244,113,000港元),經營溢利率得以持平於14.0%(2021年:14.0%)。此外,加上淨利息收入的增加及因過往年度過度撥備的回撥而令實際稅率下降,淨利潤上升36.6%至1,392,337,000港元(2021年:1,019,134,000港元),淨利率為11.9%(2021年:11.5%)。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增加36.9%至1,392,364,000港元(2021年:1,017,335,000港元),每股基本盈利則增加37.0%至2.37港元(2021年:1.73港元)。

董事會建議就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派付末期每股普通股0.55港元(2021年:末期及特別股息每股普通股各0.50港元,合共每股普通股1.00港元),連同已派付的中期股息,本年度股息合共為每股普通股1.1港元。

六福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常先生表示:「於回顧年度內,由於低基數效應,本集團的同店銷售已全面轉負為正。但是,香港及內地分別於2022年2月及3月經歷疫情反覆,本集團於2022年3月份至4月份的整體同店銷售因此再度錄得下滑。然而,香港市場在疫情控制得以改善及在新一輪消費券的幫助下,從2022年4月份開始,銷情理想。再者,視乎疫情的發展,在零售網絡的進一步擴展及隨著內地封城措施陸續放寬,及政府銳意落實推動經濟措施及消費支持政策下,來年我們以收入達雙位數字升幅為目標,並期望於三年內利潤可創新高。」

零售業務為本集團主要收入來源,集團總零售收入因低基數效應、零售氣氛逐步恢復及黃金銷售表現亮麗而按年增加49.6%至7,407,905,000港元(2021年:4,953,317,000港元),佔本集團總收入63.1%(2021年:55.9%)。其分部溢利在營運槓桿的改善下增加84.9%至361,768,000港元(2021年:195,692,000港元),佔比為20.7%(2021年:14.8%),其分部溢利率為4.9%(2021年:4.0%)。雖然品牌店有所增加,但內地零售銷售增長主要由黃金產品銷售帶動,鑽石產品銷售表現一般。本集團批發業務主要涵蓋銷售鑽石產品,其收入較去年同期因此只增加了3.9%至3,076,720,000港元(2021年:2,961,827,000港元),佔本集團總收入的26.2%(2021年:33.4%)。其分部溢利則增加3.6%至423,676,000港元(2021年:408,894,000港元),佔比為24.2%(2021年:30.9%),其分部溢利率為13.8%(2021年:13.8%)。回顧年度內,品牌業務收入因應品牌店舖數目增加而上升32.4%至1,253,178,000港元(2021年:946,191,000港元),佔本集團總收入的10.7%(2021年:10.7%)。其分部溢利率為77.0%(2021年:76.0%),其分部溢利則增加34.2%至964,435,000港元(2021年:718,683,000港元),佔比為55.1%(2021年:54.3%)。

黃金及鉑金產品銷售額增加48.6%至5,526,978,000港元(2021年:3,720,143,000港元),佔整體銷售額(本集團收入減去品牌業務收入)的52.7%(2021年:47.0%)。黃金及鉑金產品因黃金產品毛利率漸趨正常化而下降至17.7%(2021年:22.0%),其毛利因此只增加19.9%至980,728,000港元(2021年:818,089,000港元),佔整體毛利(本集團綜合毛利減去品牌業務收入毛利)的43.8%(2021年:43.1%)。另外,定價首飾產品的銷售額增加18.2%至4,957,648,000港元(2021年:4,195,001,000港元),佔整體銷售額的47.3%(2021年:53.0%)。定價首飾產品毛利率則近乎持平於25.4%(2021年:25.8%),其毛利因此增加16.4%至1,258,395,000港元(2021年:1,080,964,000港元),佔整體毛利的56.2%(2021年:56.9%)。

於回顧年度內,本集團整體同店銷售增長轉負為正至+45.4%(2021年:-39.9%)。香港及澳門市場的同店銷售增長為+42.0%(2021年:-47.1%),而內地市場則為+40.1%(2021年:-4.7%)。黃金及鉑金產品的同店銷售增長為+51.5%(2021年:-31.9%),定價首飾產品則為+33.8%(2021年:-50.7%)。

由於年內大部份時間香港疫情控制較佳,加上受惠於政府消費券之推出,本土消費氣氛逐步恢復,本集團於回顧年度在香港的零售收入因此增加27.6%至2,684,577,000港元(2021年:2,103,657,000港元)。2021年訪澳內地旅客較去年增加48.2%至7百萬人次,全年來自內地的旅客人均消費同比則上升44.7%。在低基數效應下,回顧年度內,本集團來自澳門的收入大幅增加85.8%至1,734,715,000港元(2021年:933,455,000港元)。香港、澳門及海外市場的零售收入增加50.4%至4,880,879,000港元(2021年:3,245,173,000港元)。大部份時間內地疫情亦控制理想,加上黃金銷情暢旺,內地市場零售收入大幅增加47.9%至2,527,026,000港元(2021年:1,708,144,000港元),而且內地品牌業務收入因品牌店數目增加而上升,及內地電子商務業務收入上升,來自內地市場的收入增加26.3%至6,705,611,000港元(2021年:5,310,301,000港元)。

於回顧年度內,在多品牌策略下,本集團合共經營1個品牌及4個副品牌╱產品線—「六福」、「Goldstyle」、「Dear Q」、「六福精品廊」及「福滿傳家」,淨增設了443間店舖,其中主要為「六福」店舖。「六福」店舖於回顧年度內全球淨增設435間,包括於內地淨增設434間品牌店。於2022年3月31日,本集團於全球共有2,809間店舖(2021年:2,366間),其中包括2,719間「六福」店舖(2021年:2,284間),遍及香港、澳門、內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菲律賓、老撾、美國、加拿大及澳洲,以及在內地經營84間「Goldstyle」店舖(2021年:80間)、1間「Dear Q」店舖(2021年:2間)、2間「六福精品廊」店舖(2021年:0間)及3間「福滿傳家」店舖(2021年:0間)。

六福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常先生表示:「本集團訂立全新的三年企業策略,以『內地市場拓展』、『品牌推廣策略』及『營運效益』作為三大重心,以助推進集團業務的未來增長。在內地政府持續推出穩定經濟增長措施,尤其聚焦促進消費及投資增長政策下,本集團對於其中長線業務前景仍感樂觀,因此未來擴展仍將集中於內地市場,尤其四、五線城市。內地來年「六福」店舖目標淨增長每年約為500間。另外,藉助創新方法,同時運用各種媒體,本集團將進一步強化品牌形象及定位。本集團亦將強化產品質量保證、優化服務質素、完善對品牌商的支援,並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為提升集團對環境保護的貢獻,本集團將訂立碳中和長遠目標並會推行減少產品碳足印的措施。此外,為提升競爭優勢,本集團將透過重新規劃供應鏈管理,應用全自動化、大數據管理及數據分析系統以改善其營運效益。」

 

~完~

  • [1] 香港特別行政區:往後稱為「香港」
  • [2] 澳門特別行政區:往後稱為「澳門」
  • [3] 同店銷售增長(「同店銷售增長」)為同一間自營店於可比較期內有完整日營運的銷售額比較,有關數據並不包括品牌店及中國內地的電子商務業務銷售額。
  • [4] 中國內地:往後稱為「內地」